第二一四章 - ~天下誰人不識君~
關燈
小
中
大
因時而變,為大義而不拘小節。
這是後世司馬遷著《史記》時,對叔孫通做出的總結。總體而言,這算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了。
劉闞前世,倒也草草的翻閱過《史記》這部書。
不過當時一目十行,除了項羽、劉邦這些能讓他生出興趣的人物稍加註意之外,其餘的大都是囫圇吞棗,看罷了也就忘記了。但叔孫通這個人,卻是讓他記憶深刻,很有意思的一個人物。
後世儒生講求氣節,講求風骨!
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,絕不會退讓半步。以至於劉闞在很長時間裏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:所謂大儒,應該是不茍言笑,古板執拗,不知變通,喜歡坐而清談的誤國書生。平日裏死讀書,危難時一死報君王,就算是全了氣節。到了後來,許多儒生甚至連死的勇氣都沒有。
但叔孫通卻不盡然……
這個人,求學於孔夫子九代孫孔鮒門下,曾先後為始皇帝、嬴胡亥、項羽、熊心、劉邦等人效力,可算得上是一個很懂得自保之道的人物。如果按照後世儒生的價值觀,叔孫通應該是那種毫無氣節可談的無恥之徒。特別是當叔孫通降漢之後,為劉邦推薦的大都是盜賊力士之流,使得許多儒生對叔孫通感到不滿,甚至有人私下裏說他是天下讀書人的恥辱。
可這叔孫通卻毫不在意。
主在進取,爭奪天下的時候,需要的是猛士,需要的是能夠打勝仗地將軍;但是當天下穩定。想要守住基業的話,就需要文士儒生的幫助。這是叔孫通在當時對劉邦的一個回答。
其意思,和後來那句可馬上取天下,不可馬上治天下的箴言頗有共通之處。
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一書中甚至稱叔孫通為漢家儒宗。這一個宗字。足以說明一
劉闞沒有想到。會在這雒陽城中遇到這位千古名人。
連忙整理衣冠行禮道:“未曾想會在這裏遇到大賢。劉闞幸甚。劉闞幸甚!”
劉闞這突如其來地舉動。出乎了所有人地意料。甚至包括叔孫通在內。也想不通其中地緣由。
別看劉闞年紀不大。名氣卻是不小。
於公而言。以二十歲之年齡。已是一方大員。泗水都尉這個官職雖然是臨時設立。但誰也不能否認劉闞手中地權利。手握兵權。監督兩郡吏治……有聰明地人更隱約猜到。泗水都尉地職權下。恐怕還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地責任。那就是監控故楚治下地反秦六國後裔。
可以想像,以劉闞地年紀,他日出將入相。也是早晚的事情,前途似錦。
再加之兩年前北疆戰事的消息,也零零碎碎的傳入中原。富平血戰,劉闞也著實立下大功。
在私來說,劉闞和程邈發明了程公紙,可謂名滿天下。
反觀叔孫通,已過了而立之年,卻一直默默無聞,聲名不顯。自弱冠之年入孔鮒門下求學。轉眼十餘年。自始皇帝與李斯商議焚書之後,孔鮒就帶著門徒,自隱於中岳山中(亦即嵩山)。
但即便是這樣,孔鮒的出身還是決定了他不可能躲過朝廷的征辟。
一紙詔書送抵之後,孔鮒再三考慮,覺得不能徹底拒絕征辟。但是要他去鹹陽。又不太甘心。最後,孔鮒以身體不佳為借口,拒絕了朝廷的詔令。但同時,又從弟子之中選出了叔孫通前往鹹陽。
從這一點可以看出,叔孫通並不得孔鮒地喜愛。
《論語-顏淵篇》中有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的名句。孔鮒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,卻命令叔孫通去做,實際上已經有悖於他祖宗的教誨。所以,在叔孫通出山之前。根本就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。李由之所以尊敬他。也是因為和叔孫通的一番談話,看出此人的本領過人。
可在根本上。叔孫通和劉闞的地位差距,也的確是太大了……
劉闞這恭敬地語氣,讓叔孫通不免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受。
連忙還禮道:“通一無名之輩,怎擔得起都尉如此大禮?除癡長些年歲之外,通實在擔不起大賢二字……不過,通一直跟隨老師求學,聲名全無。不知都尉又是從何處聽說過呢?”
劉闞有些張口結舌!
總不成告訴叔孫通說:我之所以聽說過你的名字,是因為你以後會名留青史?
見劉闞這個表情,叔孫通不禁暗自嘆了口氣:原以為人家真的知道自己,看起來只是客氣!
實際上,不僅僅是叔孫通有這樣的想法。
包括李由、李成在內的所有人,都懷有同樣地想法。
劉闞情急生智,正色道:“先生莫以為闞是那巧言令色之輩。至聖乃萬世師表,闞素來仰慕。
只可惜,闞晚生了數百年,未能在聖人門下聆聽教誨,故而以為憾事。
聖人一生多桀,然則風骨不變。
吾之於人也,誰毀誰譽?如有所譽者,其有所試矣。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……
為人當如孔聖人!所以闞自入世以來,對聖人之道頗為關註……叔孫先生求學於孔先生門下,雖然聲名不顯,但機變之名闞卻早有所聞。先生非那種死讀書,讀死書之輩。《禮記-大學》又曰: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聖人也知機變,可惜後人斷章取義,將之領會錯誤。
闞以為,先生之名,雖不如孔先生和他門下名士。然則卻得了聖人真諦,故而當得上大賢二字。”
劉闞這番理由說的並不充足,但是卻甚得叔孫通之心。
李由也感到非常驚奇,沒想到這劉闞,居然是個博學之人,連這孔孟之道也能侃侃而談。
劉闞口中的至聖,是後世人對孔丘的尊稱。
雖然在這個時代,孔丘也有天縱之聖地美名,可比起至聖的稱呼。卻顯得有些弱了。
叔孫通不免有些激動。
一直以來,他在孔鮒門下頗有種不得志的感覺。由於他言必有權術,語定出變革,以至於在儒門之中很受壓制。孔鮒也好。亦或者其他的大儒也罷,總是喜歡把古制掛在嘴邊,動輒上古如何之如何。雖明知孔夫子也有讚同變革之語,然則在內心深處,總歸是比較抗拒。
今日聞劉闞這一番話,叔孫通不免生出知己之意。
握住劉闞的雙手,叔孫通低聲道:“知我者。都尉也……知我者,都尉也!”
劉闞笑道:“子曰: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以君子乎?先生大才,如今不過是明珠暗,總有一日能若那北冥鯤鵬,扶搖九千裏,又何必為區區窘困而嗟嘆?闞有一語贈與先生:莫愁前途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?先生之才,總會有人欣賞。”
叔孫通連連點頭。只道了一句:“都尉之厚望,通銘記在
二人又寒暄了幾句,李由忍不住插嘴道:“劉兄弟,叔孫先生,你二人既然如此相合,何不結拜為兄弟?以叔孫先生之大才。以劉兄弟之勇武和名望,將來一定能成就我大秦一段佳話。”
劉闞和叔孫通都怔住了……
“不敢請耳,固所願也!”劉闞說:“只不知闞一介武夫,是否有此榮幸,與叔孫先生成為兄弟?”
要說起來,這句話應該是叔孫通說出來。
但是劉闞搶先一說,也讓叔孫通再無推辭地理由,當下拱手道:“既然如此,通就高攀了!”
當下。李由命人擺上香案。劉闞與叔孫通結拜為兄弟。
叔孫通長劉闞十七歲,是為兄長。二人結拜完畢。相視一眼之後,不由得放聲大笑。
有了這麽一出,也使得客廳裏地氣氛一下子變得緩和起來。早先因為馮敬突然出現而產生的緊張,隨之不見。眾人紛紛落座,推杯換盞,好不熱鬧。酒席之間,劉闞突然開口道:“兄長生於齊地,對齊地地情況,應該比較了解吧。”
“雖說不上了解,但也略知
叔孫通神色自若,看了劉闞一眼之後,淡然一笑:“阿闞可是為梁父山之事而感到憂慮嗎?”
廳中地氣氛,突然間變得沈靜。
李由李成,還有馮敬三人的目光,齊刷刷聚集在了叔孫通的身上。
劉闞倒顯得很隨意,抿了一口酒之後,“兄長,我只想知道,你認為那讖語究竟是從何而來?”
言下之意,就是問叔孫通,有人說那是天意,你覺得呢?
叔孫通說:“天道遠,人道邇,非所及也……天人互不幹預,我們這些人連人道都沒有弄清楚,又有什麽資格妄談天道?阿闞你問我如何看待此事,我只有一句話:子不語怪力亂神!”
劉闞,頓時笑了。
叔孫通雖然沒有正面回答,但是卻已經明明白白的回答了劉闞地問題。
毫無疑問,和劉闞所猜想的幾乎一樣:梁父山之事,絕非什麽天意,純粹是人為的事件罷了。
沈吟片刻之後,劉闞對李由道:“李郡守,闞有一不情之請,還望郡守相助。”
李由一笑,“劉兄弟是想借人,對嗎?”
雖說李由這個人,在歷史上的名聲遠不如他的父親李斯顯赫。但作為這個時代的成功人士,李由也絕非浪得虛名。劉闞一開口,李由就猜出了他的意思。對此,劉闞倒也沒有做作。
他說:“我這兄長現在就算去了鹹陽,恐怕一時間也得不到重用,平白浪費了一身好才學。
闞此次往濟北郡,身邊也地確是無人。
兄長熟悉齊地的情況,且才華出眾。倒不如隨我一同前往,正可以一展所長,他日也能有個好前程。只是鹹陽方面,還需郡守出面說項一二。此事當是由丞相府掌管,不知郡守……”
李由想了想,輕輕點頭,“丞相府方面倒不難說項,但不知叔孫先生意下如何?”
叔孫通顯得很高興,“通自然沒有意見。阿闞前往濟北郡,我這個做兄長的,又怎能袖手旁觀。
不過……”
劉闞心裏一緊:莫非他還有其他想法?
叔孫通說:“此去濟北郡,關系方方面面,情況極為覆雜。且齊地多鴻儒,飽學之士多如牛毛。通希望能從郡守身邊再借調一人……只是不知道,郡守能否割愛?”
李由一怔,“叔孫先生想要何人?”
“吳辰!”從叔孫通的口中,吐出了一個極為陌生的名字。
劉闞從未聽說過這個人,不由得疑惑的看了一眼李成,那意思是說:你知道吳辰是什麽人嗎?
李成,眼中流露出迷茫之色。
李由笑了,“原來先生是要我那師弟出面……恩,吳師弟精通刑名之學,遠勝於由。若非尚不足入仕年紀,家父早就把他調回鹹陽去了。他留在我這裏也沒什麽事情,隨劉兄弟一同前往濟北郡,倒也算不得什麽難事。這樣吧,這件事我答應了,只不過我還有一個條件。”
劉闞聽明白了。
原來這吳辰,居然是李斯的學生。
想必是因為年齡的關系,所以還沒有入仕,故而留在李由身邊。
劉闞不明白帶上這吳辰有什麽關系,可想來叔孫通不會無的放矢,這個人一定是有大能耐。
當下道:“郡守請講當面。”
“我那小師弟與我父親是同鄉,也是我父親最看重地學生。他記憶力極其驚人,有過目不忘之本領。只是身子骨……劉兄弟帶他去,還請多加照顧,莫要累壞了身子,由這裏拜托了!”
原來如此!
劉闞連忙起身答應,又是一番感激。
帶眾人重新落座之後,李由神色一肅,鼓掌示意親隨清空庭院,“在座幾位,都將卷入梁父山之事當中。由也就不在隱瞞,不妨實話交代。梁父山之事,據由所知,似乎遷涉頗廣。
其中那田三分的意思,我也大致上有了一個了解。
最讓人難以揣摩的,就是晏子生生這句讖語。依照讖語所言,唯有這齊晏子出現,才會有田三分的局面。問題是:齊晏子何人?齊田不足慮,而這晏子才是心腹之患。如今濟北郡已經是人心惶惶,更大有向齊地繼續擴散的趨勢。都尉當務之急,就是要找到這個晏子。只要能拿住晏子,餘者皆不足為慮。此事迫在眉睫,望都尉盡早解決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這是後世司馬遷著《史記》時,對叔孫通做出的總結。總體而言,這算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了。
劉闞前世,倒也草草的翻閱過《史記》這部書。
不過當時一目十行,除了項羽、劉邦這些能讓他生出興趣的人物稍加註意之外,其餘的大都是囫圇吞棗,看罷了也就忘記了。但叔孫通這個人,卻是讓他記憶深刻,很有意思的一個人物。
後世儒生講求氣節,講求風骨!
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,絕不會退讓半步。以至於劉闞在很長時間裏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:所謂大儒,應該是不茍言笑,古板執拗,不知變通,喜歡坐而清談的誤國書生。平日裏死讀書,危難時一死報君王,就算是全了氣節。到了後來,許多儒生甚至連死的勇氣都沒有。
但叔孫通卻不盡然……
這個人,求學於孔夫子九代孫孔鮒門下,曾先後為始皇帝、嬴胡亥、項羽、熊心、劉邦等人效力,可算得上是一個很懂得自保之道的人物。如果按照後世儒生的價值觀,叔孫通應該是那種毫無氣節可談的無恥之徒。特別是當叔孫通降漢之後,為劉邦推薦的大都是盜賊力士之流,使得許多儒生對叔孫通感到不滿,甚至有人私下裏說他是天下讀書人的恥辱。
可這叔孫通卻毫不在意。
主在進取,爭奪天下的時候,需要的是猛士,需要的是能夠打勝仗地將軍;但是當天下穩定。想要守住基業的話,就需要文士儒生的幫助。這是叔孫通在當時對劉邦的一個回答。
其意思,和後來那句可馬上取天下,不可馬上治天下的箴言頗有共通之處。
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一書中甚至稱叔孫通為漢家儒宗。這一個宗字。足以說明一
劉闞沒有想到。會在這雒陽城中遇到這位千古名人。
連忙整理衣冠行禮道:“未曾想會在這裏遇到大賢。劉闞幸甚。劉闞幸甚!”
劉闞這突如其來地舉動。出乎了所有人地意料。甚至包括叔孫通在內。也想不通其中地緣由。
別看劉闞年紀不大。名氣卻是不小。
於公而言。以二十歲之年齡。已是一方大員。泗水都尉這個官職雖然是臨時設立。但誰也不能否認劉闞手中地權利。手握兵權。監督兩郡吏治……有聰明地人更隱約猜到。泗水都尉地職權下。恐怕還隱藏著一個非常重要地責任。那就是監控故楚治下地反秦六國後裔。
可以想像,以劉闞地年紀,他日出將入相。也是早晚的事情,前途似錦。
再加之兩年前北疆戰事的消息,也零零碎碎的傳入中原。富平血戰,劉闞也著實立下大功。
在私來說,劉闞和程邈發明了程公紙,可謂名滿天下。
反觀叔孫通,已過了而立之年,卻一直默默無聞,聲名不顯。自弱冠之年入孔鮒門下求學。轉眼十餘年。自始皇帝與李斯商議焚書之後,孔鮒就帶著門徒,自隱於中岳山中(亦即嵩山)。
但即便是這樣,孔鮒的出身還是決定了他不可能躲過朝廷的征辟。
一紙詔書送抵之後,孔鮒再三考慮,覺得不能徹底拒絕征辟。但是要他去鹹陽。又不太甘心。最後,孔鮒以身體不佳為借口,拒絕了朝廷的詔令。但同時,又從弟子之中選出了叔孫通前往鹹陽。
從這一點可以看出,叔孫通並不得孔鮒地喜愛。
《論語-顏淵篇》中有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的名句。孔鮒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,卻命令叔孫通去做,實際上已經有悖於他祖宗的教誨。所以,在叔孫通出山之前。根本就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。李由之所以尊敬他。也是因為和叔孫通的一番談話,看出此人的本領過人。
可在根本上。叔孫通和劉闞的地位差距,也的確是太大了……
劉闞這恭敬地語氣,讓叔孫通不免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受。
連忙還禮道:“通一無名之輩,怎擔得起都尉如此大禮?除癡長些年歲之外,通實在擔不起大賢二字……不過,通一直跟隨老師求學,聲名全無。不知都尉又是從何處聽說過呢?”
劉闞有些張口結舌!
總不成告訴叔孫通說:我之所以聽說過你的名字,是因為你以後會名留青史?
見劉闞這個表情,叔孫通不禁暗自嘆了口氣:原以為人家真的知道自己,看起來只是客氣!
實際上,不僅僅是叔孫通有這樣的想法。
包括李由、李成在內的所有人,都懷有同樣地想法。
劉闞情急生智,正色道:“先生莫以為闞是那巧言令色之輩。至聖乃萬世師表,闞素來仰慕。
只可惜,闞晚生了數百年,未能在聖人門下聆聽教誨,故而以為憾事。
聖人一生多桀,然則風骨不變。
吾之於人也,誰毀誰譽?如有所譽者,其有所試矣。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……
為人當如孔聖人!所以闞自入世以來,對聖人之道頗為關註……叔孫先生求學於孔先生門下,雖然聲名不顯,但機變之名闞卻早有所聞。先生非那種死讀書,讀死書之輩。《禮記-大學》又曰: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聖人也知機變,可惜後人斷章取義,將之領會錯誤。
闞以為,先生之名,雖不如孔先生和他門下名士。然則卻得了聖人真諦,故而當得上大賢二字。”
劉闞這番理由說的並不充足,但是卻甚得叔孫通之心。
李由也感到非常驚奇,沒想到這劉闞,居然是個博學之人,連這孔孟之道也能侃侃而談。
劉闞口中的至聖,是後世人對孔丘的尊稱。
雖然在這個時代,孔丘也有天縱之聖地美名,可比起至聖的稱呼。卻顯得有些弱了。
叔孫通不免有些激動。
一直以來,他在孔鮒門下頗有種不得志的感覺。由於他言必有權術,語定出變革,以至於在儒門之中很受壓制。孔鮒也好。亦或者其他的大儒也罷,總是喜歡把古制掛在嘴邊,動輒上古如何之如何。雖明知孔夫子也有讚同變革之語,然則在內心深處,總歸是比較抗拒。
今日聞劉闞這一番話,叔孫通不免生出知己之意。
握住劉闞的雙手,叔孫通低聲道:“知我者。都尉也……知我者,都尉也!”
劉闞笑道:“子曰: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以君子乎?先生大才,如今不過是明珠暗,總有一日能若那北冥鯤鵬,扶搖九千裏,又何必為區區窘困而嗟嘆?闞有一語贈與先生:莫愁前途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?先生之才,總會有人欣賞。”
叔孫通連連點頭。只道了一句:“都尉之厚望,通銘記在
二人又寒暄了幾句,李由忍不住插嘴道:“劉兄弟,叔孫先生,你二人既然如此相合,何不結拜為兄弟?以叔孫先生之大才。以劉兄弟之勇武和名望,將來一定能成就我大秦一段佳話。”
劉闞和叔孫通都怔住了……
“不敢請耳,固所願也!”劉闞說:“只不知闞一介武夫,是否有此榮幸,與叔孫先生成為兄弟?”
要說起來,這句話應該是叔孫通說出來。
但是劉闞搶先一說,也讓叔孫通再無推辭地理由,當下拱手道:“既然如此,通就高攀了!”
當下。李由命人擺上香案。劉闞與叔孫通結拜為兄弟。
叔孫通長劉闞十七歲,是為兄長。二人結拜完畢。相視一眼之後,不由得放聲大笑。
有了這麽一出,也使得客廳裏地氣氛一下子變得緩和起來。早先因為馮敬突然出現而產生的緊張,隨之不見。眾人紛紛落座,推杯換盞,好不熱鬧。酒席之間,劉闞突然開口道:“兄長生於齊地,對齊地地情況,應該比較了解吧。”
“雖說不上了解,但也略知
叔孫通神色自若,看了劉闞一眼之後,淡然一笑:“阿闞可是為梁父山之事而感到憂慮嗎?”
廳中地氣氛,突然間變得沈靜。
李由李成,還有馮敬三人的目光,齊刷刷聚集在了叔孫通的身上。
劉闞倒顯得很隨意,抿了一口酒之後,“兄長,我只想知道,你認為那讖語究竟是從何而來?”
言下之意,就是問叔孫通,有人說那是天意,你覺得呢?
叔孫通說:“天道遠,人道邇,非所及也……天人互不幹預,我們這些人連人道都沒有弄清楚,又有什麽資格妄談天道?阿闞你問我如何看待此事,我只有一句話:子不語怪力亂神!”
劉闞,頓時笑了。
叔孫通雖然沒有正面回答,但是卻已經明明白白的回答了劉闞地問題。
毫無疑問,和劉闞所猜想的幾乎一樣:梁父山之事,絕非什麽天意,純粹是人為的事件罷了。
沈吟片刻之後,劉闞對李由道:“李郡守,闞有一不情之請,還望郡守相助。”
李由一笑,“劉兄弟是想借人,對嗎?”
雖說李由這個人,在歷史上的名聲遠不如他的父親李斯顯赫。但作為這個時代的成功人士,李由也絕非浪得虛名。劉闞一開口,李由就猜出了他的意思。對此,劉闞倒也沒有做作。
他說:“我這兄長現在就算去了鹹陽,恐怕一時間也得不到重用,平白浪費了一身好才學。
闞此次往濟北郡,身邊也地確是無人。
兄長熟悉齊地的情況,且才華出眾。倒不如隨我一同前往,正可以一展所長,他日也能有個好前程。只是鹹陽方面,還需郡守出面說項一二。此事當是由丞相府掌管,不知郡守……”
李由想了想,輕輕點頭,“丞相府方面倒不難說項,但不知叔孫先生意下如何?”
叔孫通顯得很高興,“通自然沒有意見。阿闞前往濟北郡,我這個做兄長的,又怎能袖手旁觀。
不過……”
劉闞心裏一緊:莫非他還有其他想法?
叔孫通說:“此去濟北郡,關系方方面面,情況極為覆雜。且齊地多鴻儒,飽學之士多如牛毛。通希望能從郡守身邊再借調一人……只是不知道,郡守能否割愛?”
李由一怔,“叔孫先生想要何人?”
“吳辰!”從叔孫通的口中,吐出了一個極為陌生的名字。
劉闞從未聽說過這個人,不由得疑惑的看了一眼李成,那意思是說:你知道吳辰是什麽人嗎?
李成,眼中流露出迷茫之色。
李由笑了,“原來先生是要我那師弟出面……恩,吳師弟精通刑名之學,遠勝於由。若非尚不足入仕年紀,家父早就把他調回鹹陽去了。他留在我這裏也沒什麽事情,隨劉兄弟一同前往濟北郡,倒也算不得什麽難事。這樣吧,這件事我答應了,只不過我還有一個條件。”
劉闞聽明白了。
原來這吳辰,居然是李斯的學生。
想必是因為年齡的關系,所以還沒有入仕,故而留在李由身邊。
劉闞不明白帶上這吳辰有什麽關系,可想來叔孫通不會無的放矢,這個人一定是有大能耐。
當下道:“郡守請講當面。”
“我那小師弟與我父親是同鄉,也是我父親最看重地學生。他記憶力極其驚人,有過目不忘之本領。只是身子骨……劉兄弟帶他去,還請多加照顧,莫要累壞了身子,由這裏拜托了!”
原來如此!
劉闞連忙起身答應,又是一番感激。
帶眾人重新落座之後,李由神色一肅,鼓掌示意親隨清空庭院,“在座幾位,都將卷入梁父山之事當中。由也就不在隱瞞,不妨實話交代。梁父山之事,據由所知,似乎遷涉頗廣。
其中那田三分的意思,我也大致上有了一個了解。
最讓人難以揣摩的,就是晏子生生這句讖語。依照讖語所言,唯有這齊晏子出現,才會有田三分的局面。問題是:齊晏子何人?齊田不足慮,而這晏子才是心腹之患。如今濟北郡已經是人心惶惶,更大有向齊地繼續擴散的趨勢。都尉當務之急,就是要找到這個晏子。只要能拿住晏子,餘者皆不足為慮。此事迫在眉睫,望都尉盡早解決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